步入辽宁省博物馆一楼一号展厅,悠扬的琴声缓缓飘入耳中,与展厅入口的巨幅画作——《携琴访友图》交相辉映。画中,士人领着手捧古琴的琴童,拜访草庐中的好友,仿佛把观众带入了古人访友之境。
5月18日,“清音悠远 古琴文化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该展览是辽宁省博物馆首次举办的古琴文化主题展览,共计展出古琴实物和古琴文化相关文物121件/组,其中有41件文物首次在辽宁展出。展览共分为“悠远”“修身”“雅兴”“知音”“曲意”五个部分,分别向观众述说古琴斫制历史,解读古琴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文人雅士修身、交友的内心世界。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在展览的“悠远”部分,一件制作于唐代、距今1200多年的九霄环佩琴静静地放置在展柜内。众多观众围绕展柜仔细端详着这件古代名琴,感受着岁月的痕迹。琴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天然形成的断痕裂纹,显示出蛇腹纹和牛毛纹样式。
“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这些断纹正是鉴别古琴年代的主要依据之一。”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策展人李琼璟说,“这件古琴长122.7厘米、肩宽21.1厘米,采用松散质地、纹理顺直的梧桐木制成,声音清越、动听,弹奏出的音色,如同琅琅悦耳的环佩之声,声入九霄,故名‘九霄环佩’,琴身腰部两个月牙形的弯入,是伏羲式琴的标志。”
相传,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据考古发现,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古琴即已流行。到了唐代,古琴的发展又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时候的古琴不论是造型,还是琴音都达到了新的高峰。“相比于宋代的扁平,唐代古琴造型多为浑圆,比例较为合理,更利于弹奏。”李琼璟介绍,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确定的传世唐代古琴约有20张,其中最著名的唐代伏羲式九霄环佩琴仅有4张,其一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是馆藏国宝级文物。
在展览的“修身”部分,从孔子博物馆借展的一级文物《圣迹图之学琴师襄图页》,描绘了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的美事。中国古代文人有四大雅事,即琴棋书画,琴居于首位。古琴具有虚静高雅的韵味与意境,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雅士爱不释手的乐器。从虞舜《箫韶》、黄帝《清角》到《高山流水》,再到西汉时期文人推崇的“八音之首”,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被赋予士人精神,成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
山林间,一文人在琴童的陪同下,坐于石上,旁置古琴,静思默想。在展览的“雅兴”部分,清代张四教的《礼堂行乐图轴》向观众展示了士人修身养性的情景。“诸多明清书画和器物上常有琴人在山林、庭院中独坐、或迎客来访的画面及文字。”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馆员马卉说,“有的独自一人,有的携带琴童,或携琴而坐,或专心抚琴,或静坐冥思,这是文人在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由古至今,文人们在山水间临流而抚、携琴游历、雅集聚会,借山水、琴乐怡情养性,探讨理想、抒发情感。”
古代书画、漆器等作品中,常见文人抚琴静候友人来访,或携琴访友寒暄的场景,士人们以琴会友,彼此以琴声互相倾诉。展览“知音”部分,在清代胡节的《吴中烟景图》、明代文伯仁《天目山图轴》、清代漆器“浮雕山水人物文木笔筒”等展品中,均绘制了携琴访友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了琴人修身、交友的内心世界。古琴琴音平和、舒缓、悠远,曲高和寡,适合知己交流、文人雅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广为流传。知音难觅、知己难得,以琴会友亦是明清时期直至当代山水画和漆器、玉器等装饰图案中亘古流传的主题。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体现着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李琼璟说,“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引导观众欣赏古琴的形制之美,了解古琴文化的丰富内涵,身临其境去感受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对古琴的喜爱,体悟他们的精神追求与内心世界。”
(本报记者 刘勇 本报见习记者 陈坚)
延伸阅读: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居“四艺”之首,是古代文士必修之器。也是孔子办学“六艺”之一。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在《诗经·小雅·鹿鸣》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古琴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为孤形,代表着天;琴底为方形,代表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十三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和闰月。古琴最初为五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根弦。周武王伐纣时,为了鼓舞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可供考证的文字记载,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一、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质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国的贤明君主齐桓公手中。齐桓公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对号钟尤为珍爱。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二、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理朝政,把国家大事全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三、绿绮
绿绮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四、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133-192)亲手制作的一张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音质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便取名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扬名四海。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仲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命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这张焦尾琴。
文章标题:120余件文物解读古琴文化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57470557#qq.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