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东亿美术馆到下午4点还只接待过10位观众。李洋摄
每周免费开放6天,一天却来不了几个人
但名家展览毕竟是稀缺资源,大多数展览并没有这么好的人气。开在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里的塞隆水泥库艺术空间,由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与塞隆文创园共同创办,这里一年差不多举办十几场展览。“有的展览一周也来不了几个人看。”一位不愿具名的园区工作人员说。
远离游客喧嚣,学术展成为普遍选择
“离开798,就离开了热闹和游客,也有好处。”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金沙说,在落户塞隆文创园之前,画会曾在798艺术区运营过“玺美术馆”,那时一到周末就得应付大量游客,很累心。“其实偏居一隅并不影响我们的学术追求。”金沙说,塞隆水泥库艺术空间上下两层空间一共600多平方米,其中纯粹用于展览的面积大约400平方米。“虽然不大,但是那些大型馆舍不屑于做的文献展、研究展、手稿展恰恰在这样的空间里合适。”
上周二下午的势象空间,正在举办张光宇文献展的展厅内并没有一位观众,而毗邻的馆藏品陈列厅里,一个汇聚了刘苏里、解玺璋等文化名人的沙龙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对艺术的传播并不仅仅有现场观展这一种,我们一年还要出版50种画册,有学术追求的机构是不想太热闹的。”李大钧说。
然而,主打学术是否能引发文创园的共鸣,还很难说。目前落户在文创园里的美术馆,与文创园的关系也颇为微妙。
愿意自办,或免费、打折,或优先提供最佳位置给美术馆的文创园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借助高质量美术活动来提升园区的品质和影响力,甚至最终形成园区独特的IP,为园区自带流量。在这种需求的指引下,美术馆在文创园区管理者的眼里,不能仅仅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术机构。在东亿美术馆管理者的眼中,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人流量。“以前一篇发在官微上的信息有几百人看,但是美术馆高质量展览的文章,会有近万人点击浏览。”美术馆工作人员说,美术馆无形中对园区品牌的提升和传播,让他们看到了艺术的力量,看到了美术馆的价值所在。
美术馆,到底能在文创园区里存活多久,还是个未知数。不过,美术馆阵营的分化已出现端倪。“艺术品越来越成为一个媒介,美术馆是为都市社会公众提供以艺术为主题的氛围和社交空间,并进行知识生产。”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说,在这种定位下,有别于一般的民营美术馆,民生美术馆开馆3年多来已经组织了300多场公共教育活动。也许,细分过后的美术馆,能满足更多人群更多层次的需求。
文章标题:美术馆进文创园 门庭冷落游客稀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57470557#qq.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