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的成才与人的身体发育、成长道理相同 - 艺术圈 - ARTMEI艺术网

画家的成才与人的身体发育、成长道理相同

画家的成才与人的身体发育、成长道理相同,“第一口奶”至关紧要,吃好了,终身受益,吃坏了,一辈子难以发展。从画家吃的“第一口奶”,即年轻时所受教育的角度来立论,大体上,可以把20世纪在20岁前后接受文化教育和中国画学习的情况分为三代,第一代为在1900年至1950年期间的文化背景下学习、成长起来的,包括从齐白石、黄宾虹到唐云、程十发等一大批画家;第二代为在1950年至1980年期间的文化背景下学习、成长起来的,即今天在50岁至80岁左右的一大批画家;第三代为在1980年之后的文化背景下学习、成长起来的,即今天在40岁至50岁左右的一大批画家。由于学习、成长背景的不同,导致“第一口奶”的不同,这三代画家的成就,包括盖棺定论的成就和尚在创造中的成就也就各不相同。当然,文化背景仅仅只是从外因的角度来分析鸡蛋变成小鸡的可能性,至于石头,当然是任何外因的文化背景都是不能使之变为小鸡的。 文/徐建融(上海)


叶恭绰 竹


陆俨少曾说过:一个画家的成才,“第一口奶”至关紧要,吃好了,终身受益;吃坏了,一辈子难以发展。虽然,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但正如一个人的身体发育、成长,撇开只能“信天命”而无法“尽人事”的先天遗传因素不论,就可以“尽人事”的后天营养调理而言,少年时发育成人之前的营养优良最为关键,养好了,长成健康的体魄,即使成人后备受磨折也无妨,没养好,长成孱弱的身体,即使成人后再加滋补,还是不能补足。我们接触到老一辈中那些成功的艺术家,有出身富裕的,虽“文革”中一度受苦受难,但直到90多岁还是像年轻人一样壮实,而出身贫寒的,虽成功后过上了优裕的生活,但到70岁前后便垂垂老矣。本文所论20世纪三代中国画的文化背景,并非从创作的角度来立论,而正是从画家吃“第一口奶”,即年轻时所受教育的角度来立论。大体上,可以把20岁前后接受文化教育和中国画学习的情况分为三代,第一代为在1900年至1950年期间的文化背景下学习、成长起来的,包括从齐白石、黄宾虹到唐云、程十发等一大批画家;第二代为在1950年至1980年期间的文化背景下学习、成长起来的,即今天在50岁至80岁左右的一大批画家;第三代为在1980年之后的文化背景下学习、成长起来的,即今天在40岁至50岁左右的一大批画家。由于学习、成长背景的不同,导致“第一口奶”的不同,这三代画家的成就,包括盖棺定论的成就和尚在创造中的成就也就各不相同。


1950年前即民国期间的文化背景,表现为空前的多元特色,传统的国学获得积极的坚守和弘扬,外来的西学被广泛地引进,新文化运动更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创造的最大亮点,科学和民主是新文化人的时尚话题,关注现实的,为学术而学术的,各种学派蜂起。即以绘画而论,传统的中国画之外,外来的油画、版画、水彩画,以及月份牌年画、连环画、漫画等画种也大有发展,如百花争艳。专以中国画而论,既有传承传统的,也有融合中西的。传承传统的流派中,既有传承晋唐宋元古典传统的,如张大千、溥心畬、谢稚柳、陆俨少、于非闇,也有传承明清正统派的,如吴湖帆、吴待秋,既有传承明清野逸派的,如黄宾虹、潘天寿、钱瘦铁,也有传承晚清海派的,如齐白石、程十发……融合中西的流派中,既有汲取西方古典派写实手法的,如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也有汲取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的,如林风眠、刘海粟……而且,学习传统者,大都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且能接触到古代绘画名作的原迹,学习西方者,大都有西学的经历且深入研究过西方名画的原件。可知此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所提供给学习者的“第一口奶”,不仅奶品的种类丰富多样,而且原汁原味。


正是这样的文化背景,使这一时期的学习中国画者,吸吮到优质的“第一口奶”,从而造就了他们的成就,有些在民国年间便卓然成名,有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1990年代仍表现出卓异的创造性,包括创造出了一批“红色经典”。这第一代中国画家中,大师、大家之多,风格、流派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使20世纪的中国画足以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继晋唐宋元、明末清初之后的又一个高峰。这一代画家中的许多人,他们的作品成为今天艺术品市场上争相竞购的对象,决非偶然,因为他们的作品确实是足以传世,载入史册的。


1950年至1980年期间的文化背景,是新中国极左的文艺政策,导致文化的一元化。基于人民性的立场而反对封建主义的结果,使传统的文化、绘画大多沦于被批判、摒弃的糟粕,只有从徐渭、四僧、扬州八怪、海上画派到黄宾虹、齐白石的艺术,由于他们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与封建统治者相对立、抗争的民主性而被认为有人民性的精华加以发扬。而反对资本主义的结果,又使西方的许多艺术,尤其是现代派艺术被认为腐朽,只有徐悲鸿以及从苏联引进的写实体系被认为可以为劳动人民服务而加以强化。当时的中国画学习者,从文化素养上,谈不上真正的国学和真正的西学,从绘画本身上,不入于齐白石即入于徐悲鸿,齐和徐的作品,甚至被印到了搪瓷面盆上,而美院的中国画教学,尤其是人物画教学,“笔墨加素描”成为全国的统一模式。学习传统者,既不可能全面地接触传统而从中选择最合乎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第一口奶”,也很少接触即使如徐渭、四僧、八怪、海派、齐白石的原作,而学习西方者,更不可能亲历欧洲并研究西方名画的原作。1980年代,法国农村画展在上海展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大规模地把西方名画原作引进国内展出,不少油画家竟在画展中面对原作失声痛哭,原来自己几十年从画册上所学到的西方油画技法竟完全牛头不对马嘴。尽管这一代中国画家中,也有创作了“红色经典”的,但这类经典作品的意义,主要在于题材内容,在技法上并不高超。今天的国画系学生,临摹一幅第一代如陆俨少的作品,笔墨水平肯定与之相差甚远,但如果临摹一幅第二代的“红色经典”,笔墨水平和艺术性往往要高出原作。


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提供给初学者的“第一口奶”,不仅品种单一,只此一种,而且并非原汁原味,而是排除了一切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毒素”的“奶制品”。比如学习书法者,只有《九成宫》、《玄秘塔》、《孟法师》等几种,而且把文字打乱,作了重新编排,临帖者只能学“书法”,而无法从中学“文化”。由于“第一口奶”没有吃好,因此,从总体上,第二代中国画家是20世纪三代中国画家中水平最差的。尽管这一代中在今天多有成为主席、副主席、院长、副院长、高级职称者,其数量之多,远远超出第一代,甚至还有各种“大师”、“当代十大家”、“德艺双馨”、“百杰”、“共和国脊梁”、“功勋艺术家”等等名号,入选者更不少于三千人。其实,这并不表示这一代的水平高超,而是因为今天的美协、画院、美院数量实在太多了。这些机构增量的原因,既在于社会的需求,也在于这一代的愿望之大远远超出第一代,因为谁都想当主席、院长,但机构再增加,每个机构的主席、院长只能有一个,所以就用增加副主席、副院长的办法来满足之。而“十大”、“百杰”的名单,少说已发布了二十批,则“十大”已有“二百大”,“百杰”已有“二千杰”。试想,从晋到唐,几百年,只有顾、陆、张、吴“四祖”;南宋100多年,只有刘、李、马、夏“四大家”;元代近百年,只有黄、王、吴、倪“四大家”;明代270多年,大师七八个,写得进画史的40来个,清代260多年,大师十来个,写得进画史的50来个;在今天几十年的时间内,而且吃“第一口奶”的文化背景非常不佳,怎么可能滋养出名垂青史的“二百大”、“二千杰”呢?历史总是后人写的,自己给自己写历史,只能是一种不懈的行动,而不应该是一个确定的结论。“待五百年后人论定”,是行动上的自信,表现为结论上的自谦。反之,自大的本质一定是自卑,从中也可看出,第二代对自己的本领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从自知之明的自卑开始,表现为自大,进而便会真的自认为强大,沦于狂诞。如果说第一代中大师多,高手多,那么,第二代中便是大官多,高职多。


我曾提到,可惜艺术史不像军事史、政治史,既写成功的名将,也写损兵的败将,既写辅国的良臣,也写败国的奸臣,而是只写正面的成功者,不写反面的无功有过者。否则的话,30年目睹怪现状,第二代的中国画家中倒真是有不少可以载入史册的。至少,把二百余位“当代十大家”写入“20世纪下半叶艺术史”中便是一个很有看点而足以资治通鉴的耻辱。


1980年以后,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改革开放,思想大解放,文化环境大宽松,再加上科技的发达,文化的多元化更胜于民国时期。各种各样的奶,传统的,西方的,古典的,现代的……应有尽有。第三代中国画家完全可以随意地选择最适合于自己者。而且,无论中国的名画,还是西方的名画,不仅有“下真迹一等”的复制品,还可以到国内外的各大博物馆中观摩原作,这条件,也胜于民国时期。所以,这一代在30岁前后所达到的认识,第二代直到50岁前后才认识到,有些甚至一辈子也不可能认识;这一代在40岁前后所达到的成就,第二代也许永远难以达到。尽管这一代年纪还轻,但由于“第一口奶”吸得好,从中完全可以出现一批大师、大家。不过相比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三代所吸吮的奶中,不免有伪劣的、甚至有毒的奶,如果不加小心,后患无穷,更甚于第二代所吸的单一奶。换言之,第三代的学习所接触到的“第一口奶”,固然奶品丰富多样且原汁原味,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中也多有经过污染的、非绿色的,且甄别起来非常困难。  如上所述,仅是从大的文化背景来分析三代中国画家所接受教育的情况。由于各地、各人的情况并不一样,所以,第一代中也多有不成材或不成大材者;第二代中,也偶有真正成材者,但类似于潘天寿、齐白石那样的大师肯定是没有的;第三代还在发展之中,我们只能从希望的立场认为可能出现大师、大家。此外,画家年轻时所接受的教育也有跨越两个时代的,当然更不宜简单地划入这一代或那一代,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如毛主席关于内因、外因的辩证法,文化背景仅仅只是从外因的角度来分析鸡蛋变成小鸡的可能性,至于石头,当然是任何外因的文化背景都是不能使之变为小鸡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评论 (0)

您必须在登陆注册后,才可以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