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〇苏格拉底说: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人的毛病,各于其党。这个“党”不要以现代的观念来解释为政党之“党”。古人所讲的党是乡党,包括了朋友在内。儒家思想,时常用到这个乡党的观念。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交朋友等社会人际的关系对一个人影响很大。
〇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〇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不迁怒,不贰过”,可以说是一个人难以企及的修养。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就是你自己心情不好,不要拿不相干的人当出气筒。不贰过,就是知错就改,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这更是难上加难。人们总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少吗?看似简单很容易做到的一句话,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人人能做到吗?
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〇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修身。苏格拉底也认为,一个人只有先处理好自己的事,修的、求知,然后才可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甚至左右国家和天下。
根据这两位老师的言论,他们的学生在后世分别发展了“内圣外王”和“哲学家为王”的命题,影响深远。
〇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〇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我们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而忙的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两位大思想家对于快乐的认识惊人的一致。
〇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〇雅典就是一匹钝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他,让他具有活力的牛虻。
木铎,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别人说孔子的。人们把孔子看成警世的大铃,在“无道”的世界里警醒世人。而苏格拉底深爱自己的雅典城邦,他把雅典比作钝马,把自己比作牛虻,不断叮咬这匹马让它前行。
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〇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不赞成那种欲望满足的快乐主义。苏格拉底说,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必须有所思考,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求美德和真理的过程。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两位伟大思想家对世人的忠告。
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〇我只知道一件事情,就是我一无所知。
先说明一下,“鄙夫”中的鄙,不是卑鄙,也非粗俗,而是城郊、乡野,鄙夫就是生活在乡野的人。孔子是春秋时候的大学问家,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但孔子也坦承地承认自己很无知,在乡野被人难倒,感觉自己空空如也,什么都不知道了。
关于苏格拉底的这句话,有个小故事。传说苏格拉底几次提到,神说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为此很疑惑,他觉得自己如此无知,怎么可能是最聪明的人呢。因此,他到处与人谈话,试图找出比他聪明的人。但是,他失败了。他发现,他确实是最聪明的人。而他比所有人都聪明的地方,恰恰在于,他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而其他人明明是无知的,却以为自己对某类事情或所有事情拥有确切的知识。因此他对神谕(即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的解释是,对于神来说,只有像苏格拉底一样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人,才有可能获得被神认可的也就是真正的知识。
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
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人生一世,有多少物质性的东西是必须的呢?孔子告诉我们粗茶淡饭,喝水(而不必一定喝酒),弯曲手臂就可以枕在上面睡觉,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朴实的生活之乐)。苏格拉底同样说,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人所需要的物质性需求其实很容易满足:阳光、空气、水和笑容。
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〇你难道真懂得什么是神律,什么是合天理,什么是不合天理 吗?你控告你父亲,你不怕有悖天理吗?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正直、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
欧绪佛洛去法庭控告他父亲杀了人,碰到了在法庭外面等候的苏格拉底。欧绪佛洛认为自己控告父亲的杀人罪是正当的,而苏格拉底则对此存有疑义,他问欧绪佛洛,你是因为你父亲杀了家庭内部的人所以才去控告他的吗。欧绪弗洛说,想不到你竟认为被杀的人是不是家庭内部的人是一个重要的区分点。我控告我父亲只是因为他杀了人,他犯了不虔敬的罪。任何犯了不虔敬罪的人,他都应该去控告他,而不管那人是不是他父亲。苏格拉底来了兴致,他正好也被人控告不虔敬,他于是问欧緒佛洛,如果你知道什么是虔敬与不虔敬,那就不要吝啬地告诉我吧。随后苏格拉底放了大招,展开了“苏格拉底式”提问,让控告父亲杀人的欧绪佛洛无言以对,直接跑开了。
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孔子和苏格拉底不仅都是大思想家,而且还都是大教育家。他们的教学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婆,他说自己不交给别人知识,他自称是一名精神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自己的思想。
孔子说,学生们没有疑问、没有困惑就不要启发他们。因为有疑问困惑的人是真正思考的人,他们之所以遇到问题,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再思考,只有再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去启发,才能让学生获得自己的思想。孔子还称赞颜回“退而省其私”,只有自我反思才能有所收获。
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〇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论语·阳货》中,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对这句话的一般翻译是: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难相处的,对他们近了就会无礼,对他们远了就会怨恨。笔者认为,把句中的“女子”理解为“妇女”、“女人”,甚至干脆不译保留为“女子”的做法,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有悖文意、有悖事理之嫌,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先秦儒家语录体政论文典籍,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但通览全书,孔子对待妇女的态度不但不歧视,反而十分理解和尊重。例如对唐虞之后的周武王时期十个治国大臣中有一位是女性而表示肯定和敬佩——“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另外,孔子3岁丧父,他从小到大对早年孀居的母亲一直非常孝敬,推而广之,他也提倡天下人都敬母爱妻;对于青年女子,孔子更是与对青年男子一样爱护,经他编订的《诗经》,有许多歌颂和祝福青年男女爱情的优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