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巷民国建筑,位于白下区,保存完好,为双拼式建筑。
钟岚里,位于梅园新村纪念馆大门对面,为新式石库门建筑,保存完整,现为部队家属住宅。冯方宇摄
大门用石头砌成的半弧形门头,造型十分考究。
桃源新村的民国建筑,墙面为拉毛处理。
没错,这不是上海弄堂,是我们大蓝鲸的石库门!近日,一组由南京自由摄影师冯方宇所拍的南京石库门照片,在微信上传播。记者经过实地采访发现,南京大街小巷中的确隐藏着多处里弄式石库门建筑群,与声名远扬的陵园、公馆等民国建筑相比,这些数量不多的建筑并不被南京人所熟知。采访中,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不仅认可南京石库门建筑群的存在,更担心这些石库门建筑因保护不够而消失。
自由摄影师关注南京石库门
自上海的“新天地”横空出世之后,石库门建筑几乎成了老上海的代名词。但没有人想到,南京也有多处石库门建筑群,隐匿在小街巷中,不为人所熟知。近日,南京自由摄影师冯方宇的一组作品,不禁让人惊叹,原来南京也是有石库门的。冯方宇是南京人,是一名自由摄影师,冯方宇说,第一次引起他注意的是青石街民国建筑,如青石街与邓府巷拐角处的西式石库门,青石街与田吉营附近的中式“宝瓶”装饰的石库门,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里弄式建筑。后来就慢慢地开始关注这些石库门建筑。老年人对石库门恋恋不舍,而年轻人万般嫌弃。在冯方宇看来这就是南京石库门的现状。
老下关石库门墙体开裂急需抢修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南京老下关大马路上的天保里石库门片区,从大老远隔着围墙就能看到一栋栋两层高的小楼,由于该地块正在改造,不少房屋都已经被拆除。记者在下关大马路上还看到了一处用石头砌成的半弧形门头,造型十分考究,不过门头后面已经被拆成一片荒凉。
再往前走记者来到天保里石库门建筑区,这里全是一排排十分规整的二层小楼,楼与楼之间的间距不过6米左右,显得十分狭小,不过斑驳的墙壁以及考究的石质门头,让整片区域看上去十分大气。“我在这里已经住了30多年了,”住在天保里的居民殷先生告诉记者,目前这里老房子基本都保护下来了,不过里面的人已经搬了出去,“这里曾经是洋人的教堂,后来改成了医院,”殷先生领着记者指着一栋尖顶小楼告诉记者,“房子上面的砖墙都是当年洋人建的,基本没有改过。”记者还在一间房子里看见了老式的木质大门,据殷先生介绍,这里的房子冬暖夏凉。
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大量居民搬迁,这里不少石库门建筑的外墙以及内部都显得十分破败,甚至有的墙体都有开裂,急需抢救修复。
对话
南京石库门片区有三大块
东大建筑学院教授周琦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对南京有石库门建筑表示认同,据介绍,南京石库门建筑群大致有三个片区,一个是在太平南路附近的慧园里,另外是在梅园新村附近钟岚里,“还有一处就是老下关大马路上的天保里等‘天字号’石库门,这块地方也是南京历史最悠久的石库门居住区。”周琦介绍。
周琦告诉记者,石库门建筑来源于西方,最早是英国人建设,最具特色的是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都是两层小楼,在房屋的前部拥有一个开阔的天井,房子都是并排而建。”周琦解释说。“而且石库门的房子和房子之间间距很小,一般在10米,甚至6米左右。”周琦介绍说,石库门实际上是一个高密度住宅区,不过由于都是二层小楼,所以采光条件并不差。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老下关大马路上的‘天字号’石库门片区。”周琦表示慧园里以及梅园新村这两片石库门建筑都成为了文保单位,“因为这块调查不够充分,还没有完全纳入保护的范围之内。”周琦告诉记者,天保里等区域急需保护。周琦说这片区域非常大,分别名为天保里、天光里、天祥里,之所以是“天”字打头是因为这里是天主教传教士在清末民国时候建造的,这也是南京开埠以后下关地区一个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的建筑群。“像天光里,本来有三栋现在只剩下两栋,”在周琦看来这些老建筑如果被拆毁那么无法恢复。周琦说,这块地方也是南京石库门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像房屋的构造、材料以及技术,全部是西方最原汁原味的。”记者范杰逊仲敏金磊冒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