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文章
聚 思 才 情
——刘阳艺术轨迹
程大利(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在见到刘阳之前,我已经读到过他的许多作品,一些报刊辟有他主持的栏目,如《青少年书法报》、《现代书画家报》等。刘阳的书法、绘画造型及用笔的格调都给我留下至深印象。后来,读到他的一些很有见地的文章,感到他是在当今书坛和画坛很少见的认真做学问的人。于是,我便留心他的艺术踪迹,在许多报刊上都能见到他。我原以为他是个老者,及至见了他本人,竟是那样年轻,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小我18岁。就做学问来说,未必是年高学问也高的,而且,学人老化也是可堪忧虑的事。陈寅恪、沈从文、钱钟书做教授时都是二三十岁年纪,当今的一些博士生导师及学科带头人,三十多岁的人已不少见。由是我想美术界应该更多一些像刘阳这样不拘条框、时时创造的人才好。
刘阳不仅是个出色的画家,于书法、篆刻、诗文及画论、书论均有极精深的研究,读书涉猎甚广,是属于书画界少见的博闻多学的一类人。他悟性很高,悟性是才情的标志,而个性则是先天的。他的个性表现在他的画、书作和篆刻中,有种浓郁的个人气质。他的作品数量甚丰,想他十分勤奋用功。他出过画集、诗集、书法篆刻集及论画、论书、论印的专著,还出过技法书,甚至还写了不少经济类的著作。我惊异于他的精力如此旺盛,如此博学,思想技艺体系如此精深又如此地具有创作的激情,非常之可贵。也许有人对此会有异议,以为博了会不能专,以为画山水的人,画了人物、花鸟便不可思议,这实在是个偏见,愚昧无知与缺少见识。齐白石、徐悲鸿什么都画,什么都好。历史上既博且专的例子太多了。胡适有三十余个博士学位,也没影响他成为一代国学大家。国外的达芬奇竟还是个数学家兼建筑师。中国绘画尤其是文人画,要求画家要博学多能,至少要把诗作好,把字写好,把章刻好。到了齐白石以后,能把诗、书、画、印这四样都拎起来的人实在不多了,而这四项功夫又是对文入画家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刘阳的聪明和可贵正在于此,他深谙传统规律,能懂得刻苦力行,以求独辟蹊径,这在今天已非常难得。
刘阳的画是文人画一路,但却充满了现代文化意味儿。他的造型强调形式感,强调黑白主外的构成,讲究趣味但又不雕琢,是情感的流淌和学养的表露。他重骨法用笔,用线圆厚凝重,中锋慢写,一笔一笔写出来,组合成很有生趣也很见玄机的画面,一看便知是个爱动脑筋、根基厚实的画家。“气韵生动”被谢赫列为“六法”第一,显然,“骨法用笔”是为了达到“气韵生动”的目的,但绝不是有了“骨法”,气韵就生动了,气韵是综合修养乃至先天气质的体现,许多是属于感觉范畴的东西,刘阳作品的气韵更多的是通过水墨表现出来。所以前人又说,“气韵不可学”,而刘阳对气韵的捕捉正体现着他的才情。
求平朴、求拙趣,是刘阳的审美取向,是他的画、书、印成为一个体系。追求拙朴,一派天真之外,还夹着些许的幽默和机智,能经数度玩味而不弃,这已经达到了很高境界。刘阳深研传统,又不乏现代意识,也可以换个说法,他首先是个现代意识很强的人,但他同时又深知传统的重要。对传统的理解在一般人之上,从“形而上”的角度看传统,这使他在认识论上已经胜出一筹,一下便触到了传统的精神。这样,便多了开阖的气度,站在中西交汇的坐标上,也能胸有成竹而不致迷茫。若形而下地只死学传统,只能做些就事论事的表面文章,这种情况在今天很有些普遍性。
刘阳在古今中外传统艺术史与理论上下过大工夫,又善于思考,在深入研究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许多规律,再融入自己的艺术实践,如是由道而理,由理而法,形成了他完整的艺术系统,于是创造出风格独特的自家画风,引起国内外广泛瞩目。作为更高的追求,刘阳在保持自我的同时,追求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寻找更为广阔的探索,由博及约,由约及博地反复实践,不断扩充属于他自己的艺术思想与技巧体系。
潜质和才情都很好的刘阳,他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作为同道,既为他的成果高兴,也对他的前景充满信心,刘阳的未来会很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