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文章
金石文章
——刘阳先生谈篆刻
田黄
印章,古人用做诚信的凭证,与按手印一样,不只是为了好看与做记号,从皇帝到大臣,到商人百姓,凡有签署文字的事,必用印。按规制所用材料不同,从青铜、铜、铁、玉、牙、竹、木,大都是专门部门铸造。直至元代王冕开始使用花乳石刻印,中国的篆刻艺术化、人文化才真正开始并体系化。个人不仅可以刻印,还可以刻着玩,且石材易取,成本不高,比铜、铁、玉、牙、竹、木刻制要省力,而且能见石质与刀工特点。
由于中国文人好古,所谓书卷气,其实更多的成份是古典审美的“儒雅”,言必之乎者也,四书五经,冬天手里也攥把扇子,所以多刻印从始至终都古范为准,即所谓的“金石气”,也就是从春秋、秦汉的鼎铭文入手,再参以古秦汉印及封泥(当时封印用泥),尤其是金属铸刻味道,印文文字多以秦汉的大小篆及变体为主,所以刻印也叫“篆刻”。印至唐宋多实用功能的细文(很多人从未考虑过:为什么印文会用细若游丝的线条,不只是美观的考虑,可能与长期打印泥有关,时间久了,印泥容易粘在印文中,印文字体会变粗)。至元代印章出现了如草书般签名的“押”(直取签字画押之意),多阳文,只刻姓及一签字图案,类似于今天的签名设计。至明代以江浙为代表,出现了印学(理论与实践)的群体,印文形式与刻法日渐拓宽,并非钟鼎汉篆不可了,也使用隶、楷书入印,并注重刀法(单双刀、正、逆)的使用。明清之际影响力最大的是黄牧甫、赵之谦、吴昌硕,西泠印社的成立与延续,为中国篆刻治印提供了研究与创作、展示交流的平台及标准。之后的齐白石集书法、篆刻、绘画之大成,把篆刻推向了新的高度。
刘阳先生五岁习书画,自初中时开始刻印,从木头、石头开始,从摹字形到习刀法,直至大学系统研究古今各个时期各大家的碑帖、篆刻,并与当代古文字金石学家康殷先生、刘江先生、李刚田先生交谊多年,在80年代中期,印的个人风格的形成,几乎与书法绘画同时。对刘阳先生篆刻影响最大的是黄牧甫与齐白石(黄牧甫的严谨与精巧布局,齐白石的大开大合的张力)。刘阳时常拿过石头直接就刻,根本不打腹稿,也不用笔在印面上写出文字,从印面到边款一气呵成。刘阳先生认为刻印没那么玄乎,只是在方寸之间的印面上,只要印文结构与印面构成舒服有趣,刀法灵活应用,不论朱、白,不论粗、细,不论篆、隶、楷、草,都可入印,关键是突出与强化:①汉字的符号化,②用刀法突出材料的特质。同时借鉴绘画的构成,尽量将文字安排到极致:文字满满,笔画粘连,粗细互用,将文字的符号化,进入到文字造型的层面,不为历代程式化所拘泥。刘阳先生形象的比喻:对古人、前人、别人的学习与应用,如同穿衣,再讲究在洗、睡时,也有脱光的时候,字形刀法都是衣,可以任意剪裁、缝合,字体大小,点、线、面,方、圆互用。因为大小、长短、粗细、方圆,都是物象特定时期或瞬间的状态,文字也如此,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有变化才能去丰富,真正的艺术应当永远是精神的裸奔。